首页 > 学术交流

思路·方法·碰撞——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十九期学术沙龙

10月25日下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十九期学术沙龙在中心五楼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由张烨根据工作研究成果进行了“大运河天津段的历史与保护利用”主题分享,白俊峰主持本期沙龙。

张烨首先介绍了大运河的历史沿革,进一步梳理了大运河天津段的基本情况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成果。

大运河包含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是中国东北和中东部平原的巨大内河航道,自北京延续至浙江省,共流经8个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分段建设,在隋朝首次作为国家统一的交流手段,是工业革命前世界上最大、最广泛的土木工程项目之一。

大运河天津段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区九宣闸,属京杭大运河南、北运河段。全长182.6公里,包含北运河88.6公里、南运河88.5公里、海河2公里、子牙河3.5公里,流经七个区,在红桥区汇合后流入海河。其中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河段共71公里,北起筐儿港减河与北运河连接处,南至杨柳青镇镇区。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天津段具有独特的科学、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承载了中国古代北方平原地区科学的运河规划思想,是人类水资源利用和土木工程建设的杰出范例。运河不仅促进了天津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兴盛,也是天津历史和社会变革的见证。

三岔河口周边功能分布

大运河遗产包含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除运河河道外,还包含水工遗存、附属遗存以及与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镇等。天津段纳入《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的遗存点共19处,纳入《大运河天津段遗产保护规划》的遗存点共28处,其中水工遗存18处、附属遗存4处,相关遗存12处。

近年来,天津市在大运河保护方面做了诸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规划、专项规划、实施规划和部门决定。对河道及岸线进行整治,实施“清河湖”专项行动和“健康大运河”专项行动,治理黑臭水体;在运河沿线进行绿化种植,建设文化公园;对周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开展运河相关考古发掘,对与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宣传;建设西青元宝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使大运河生态及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在运河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天津部分区也做了一些尝试,如红桥区首次利用运河桃花节推出IP“俏桃桃”试水文创,并以熊猫玩偶游览大运河的形式宣传运河;河北区开发天美艺术街区,将文化与商业融合发展;北辰区尝试开发运河沿线民宿及庞咀村五颗榆艺术馆,带动地区发展。

此外,张烨还结合近期的调研成果,对天津周边运河沿线省市优秀的保护利用案例进行了介绍,如:沧州的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百狮园,山东的大运河南旺水利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临清运河钞关等,解析并参考这些大运河保护利用优秀案例,进一步探讨今后天津市大运河保护利用的可行性方案。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外景及展馆内复原天津运河场景的泥塑

大运河南旺水利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东济宁)

一条大运河,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悠悠流淌。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回望这十年,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不断有新进展,古老的大运河重新焕发生机,也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张烨此次的主题分享正好站在申遗成功十周年这一节点,回顾了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白俊峰、王珏、郭男平、杨新、郭洧等与会者根据张烨分享的内容就天津运河起源、河道变迁、天后宫位置考证、运河保护要求、运河遗产保护成果展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广泛交流。

申遗成功十周年,对古老的大运河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和挑战——大运河是线性的、活态的、流动的、在用的文化遗产,加强天津段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全方位保护,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是我们要交给未来的答卷。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26号

津ICP备2020009454号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