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思路·方法·碰撞——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十五期学术沙龙

7月5日下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十五期学术沙龙在中心五楼会议室举行。本期学术沙龙由白俊峰主持,以公共考古学为主题,王菁和张瑞分别就天津公共考古实践和公共考古与新媒体的结合两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王菁进行了题为“以天津公共考古实践为例看公共考古学的发展”的分享,阐述了目前公共考古主要的研究方向,结合我单位实践分享了对公共考古学内涵的发展、学科特性等问题的认识。

公共考古学的概念是美国学者查尔斯•麦吉姆西(又译查尔斯•麦克基姆)在1972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首次倡导的。因此,大多数学者认同“公共考古”理念来源于西方,但我们必须注意到由于社会制度、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不同,我们的“公共考古”发展与西方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同。

《考古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对公共考古学概念的描述为:公共考古学是指由政府管理的从公众共同利益出发的考古学,其主体可以归纳为公众、管理机构和考古学家三方。概言之,公共考古学是服务于公众兴趣的考古学研究方向,它协助立法保护古代遗存、管理博物馆收藏,并向公众展示古代历史,与开发商协商尽可能减少建设项目对古代遗存的影响。它强调考古学的公益性,尊重公众对考古活动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受益权,通过管理机构和考古学家引导和转换,使公众能够共享考古成果,最终达到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以及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目的。

伴随公共考古学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宽泛,包括公共考古教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的阐述与展示、文化遗产权属的论述等等。此外,还涉及文化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博物馆学等相关领域。

我单位近20年进行了几次比较有影响力的公共考古实践,包括:天妃宫遗址发掘新闻发布、张湾沉船媒体报道及开放发掘现场、蓟州多宝佛塔出土文物保护成果公共考古实践。主讲人从与博物馆学、社会学、传播学相结合的角度以这几次实践为案例分析了公共考古学科交叉的应用。

天妃宫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

张湾沉船现场发掘展示

蓟州多宝佛塔出土文物保护成果公共考古效果反馈

不论对于考古学家还是对于管理机构或公众来讲,考古资源都是人类了解过去的主要途径。公共考古学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开发和保护考古资源。但是,考古资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科学领域内具有不同的性质。公共考古学就其发展历史而言,还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公共考古学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目标、范围和方法论等,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因此,不断通过公共考古实践完善理论架构,再通过理论指导优化实践,这样螺旋发展使公共考古学真正完善与发展。

张瑞做了题为“公共考古在新媒体时代该如何面对大众——以水下考古为例”的分享。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公共考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等特点,正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公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公共考古作为连接历史与现代、学术与大众的桥梁,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有效传播考古知识,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为公共考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形式,公共考古可以迅速将考古发现、研究成果传播给广大公众,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一领域。同时,新媒体的互动性特点也使得公众能够积极参与考古话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然而,新媒体时代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考古领域的关注度相较于其他主流领域仍然较低,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公众的关注度,成为公共考古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点使得信息容易被稀释和遗忘,如何保持考古话题的持续热度,成为公共考古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主讲人认为公共考古需要主动拥抱新媒体,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传播策略。例如,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短视频、直播考古现场、开展线上问答等方式,提高考古话题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更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同时,公共考古还需要加强内容创新,结合考古发现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打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内容产品,提升传播效果。

新媒体案例之水下考古

新媒体案例之考古队视频日志

此外,公共考古还应注重与自媒体和官媒的合作。自媒体以其个性化的创作和解读,为公共考古的传播增加了多样性和互动性;而官媒则以其权威性和准确性的信息发布,为公共考古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双方的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新媒体案例之央视主播追剧式考古记录

综上所述,公共考古在新媒体时代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只有积极拥抱新媒体、加强内容创新、注重与自媒体和官媒的合作,才能更好地传播考古知识、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为国家的文化自信战略贡献力量。

本期学术沙龙形式做了创新,由单一主讲人变为双人主讲,双主讲围绕“公共考古”同一主题,根据研究的兴趣从实践和传播两个不同侧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形式更为灵活,交流更加多元。石黛、于昭晖、李星海、赵赫、王逸凡、刘佳鑫、赵晨等与会者根据两位主讲人分享的内容就文博专业人员在工作中该如何更好与公共考古相结合、考古的工作规程与新媒体传播时效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如何“打破”信息茧房、专业度高的领域该如何“破圈”、公共考古中教育方式的创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公共考古的兴起是考古学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现代化的过程,本期学术沙龙关于公共考古的这些分享和讨论对未来我中心继续开展公共考古实践将大有裨益。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26号

津ICP备2020009454号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