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物保护

喜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刘健同志获2025年天津市劳动模范

近日,我中心考古与文物保护部刘健同志获得由天津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025年度天津市劳动模范。

刘健,男,农工民主党党员,文博研究馆员。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天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突出贡献先进个人”,2022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优秀个人”荣誉。

刘健同志参加工作33年来,始终坚守在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一线,主持完成我市重要考古项目100余项,发掘出土各时期文物1000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报告30余篇。他负责完成的天津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石窟寺遗址保护利用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系统调查、科学认定,彻底厘清了天津地区石窟、石刻文物资源,全面掌握了我市石窟、石刻保护状况,编制了我市摩崖造像文物名录与调查工作报告,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奠定重要基础,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天津日报》也曾进行深度报道。他负责的蓟州多宝佛塔考古发掘是21世纪以来天津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此塔供奉方式为全国首次发现。塔内出土佛教、道教造像,与盘山北少林寺金元以来佛道之争的历史相契合,是不同宗教在盘山地区多元共生的有力见证。佛教造像更是表现出明末清初民间造像的艺术特征及不同佛教的文化特征,体现了汉藏佛教与本土道教相互交汇、融合的鲜明地方特色。他负责的宝坻歇马台商周战国遗址、津南巨葛庄战国遗址、静海古城洼战国遗址、宝坻路家庄战国汉代瓮棺葬、蓟州小毛庄、东大井汉唐明清墓地等考古发掘工作,不仅丰富了天津地区的考古学资料,同时将聚落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田野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中,为全面复原天津地区古代社会原始面貌提供翔实的信息和科研基础,实现了由单纯的考古学文化分期编年体系和文化谱系研究向聚落形态、结构等社会历史研究的转变。《蓟县青池遗址试掘简报》《宝坻歇马台战国至汉代墓葬2013年度发掘简报》《宝坻路家庄遗址瓮棺葬发掘简报》《蓟县小毛庄明清墓地2009年度发掘报告》《天津市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蓟州多宝佛塔考古报告》等相关成果得到领导与同仁的高度认可。

同时,他积极投身文物保护事业,负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像寺造像的保护前期预研究、保护修复方案设计,保护工程实施指导等系列保护工作。不仅开创了天津地区石窟寺类文物保护的先河,更为我国的大面积花岗岩石刻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示范。保护工程的实施保障了千像寺造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效地延续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该同志在全面整理、分析保护材料的基础上发表《千像寺造像表面微生物侵害机理分析》《千像寺造像表面微生物清洗方法初探》《石质文物的病害与保护》等一系列保护研究成果,对探讨花岗岩类田野石刻的保护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020至2023年,在新冠疫情极为严峻时刻,他只身奔赴蓟州千像寺造像保护工程现场,跨省协调调度,为保障市域内国家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如期、高效开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完成蓟州多宝佛塔、天津张湾沉船、天津出土石刻、天津出土金属器等多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完成2000余件不同类别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张湾出土的2号沉船和多宝佛塔出土的“九龙浴太子”在保护修复后,被评定为一级文物。其他多件文物经保护修复后被评定为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他长年奔波于山林田野,多次面对危险与伤痛毫无怨言;他不断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引入考古与文物保护实践工作中,推动考古、文物保护、展览利用等工作的融合发展;他自觉肩负文化遗产守护者的时代职责,阐释天津厚重的文化底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保护天津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地域文化自信的职责和使命,用扎实的科研成果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与灿烂辉煌。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26号

津ICP备2020009454号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