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提升青年考古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我中心特策划专题系列学术讲座。此文系依据陈雍先生在《考古层位学概论》“导论”部分的讲授内容整理而成。
对一个有追求的考古人而言,考古早已超越了“工作”的范畴,成为一份矢志坚守与执着追求的事业;更已化作他“过日子最好的方式”,成为终身的精神寄托与情感归宿。先生以考古人“治学”与“做事”的三重境界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考古学的独特魅力,向青年考古工作者寄予了“要把被动地做事变成主动的追求”的深切期望,并就考古人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新时代对考古工作的要求作出了明确阐释。

考古学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考古人的专业境界是由“治学”和“做事”两方面组成。这是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遗存,必须通过田野发掘——做事,才能被获取并认识——治学。这就决定了考古人的专业境界必然建立在“做事”与“治学”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上。
田野发掘是考古的生命线和知识产生的起点,真正的学术问题都产生在田野考古中,而不是坐在屋内凭空想象出来的。做事的能力是一种凭手感、凭眼力、凭直觉的具身知识,必须通过考古实践锻炼出来。整理、研究考古遗存就是治学,治学是提出问题、构建解决问题的框架并分析阐释问题。治学赋予了做事的方向和意义,没有理论思考的指导,发掘就只能是挖土或者挖宝。
做事和治学两者不是割裂的,共同决定了考古人的境界。一名合格的考古工作者,不仅手下要有真功夫,而且脑子还要拎得清、想得明白,手下的工作为脑中的想法提供最扎实的证据,脑中的理论为手下的工作指明最明晰的方向,这就是在做事中治学,在治学中做事。具有较高境界的考古工作者能够实现治学和做事的深度融合和准确切换,其实践操作与理论思考是同步进行的,可以用田野发现去验证学术假说,又可以用新的理论视角、新发现的学术问题去重新审视发掘材料,指导田野实践。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循环往复、逐步上升的过程。

做事的三重境界
考古人在“做事”上有三个层次,可用三句诗词来概括。这三个层次的人既分立又共存,共同构成了当今考古学的文化生态。
第一个层次是“人生无根蒂”(陶渊明《杂诗》)——职业。这个层次的人认为考古只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学术中没有根蒂,是生存需求驱动他们在这个行业工作。第二个层次是“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事业。这个层次的人有学术追求,耐得住田野的艰苦和做学问的寂寞,在广阔的田野和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进行长期的发掘、梳理和探索,写得出有价值的考古报告、学术论文,在成就的驱动下,渴望在“吹尽狂沙”后发现照亮历史的“真金”。第三个层次是“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志业。这个层次的人将考古作为终身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宿,诠释了考古人把考古当作精神家园的境界。他们在考古工地待着就踏实、发现学术问题就兴奋,不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成就,纯粹就是出于对考古的热爱,“因为爱所以爱”。

治学的三重境界
考古人在“治学”上同样有三个境界,这三个境界可以借用王国维的“治学三境”来概括,分为立志、坚守、获得三个阶段。
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说的是要立志高远,明确方向,做学问的人要摆脱世俗干扰,以清醒独立的姿态去审视学术路径,要对学术领域有宏观把握,从而明确目标方向、奠定学术基础。第二境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说的是要坚守,做学问的人要顽强执着、砥砺前行,为理想倾注心血,体现了追求学术真理的纯粹性,即使遇到挫折也矢志不渝。第三境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说的是长期积累与反复探索后的顿悟,“蓦然回首”体现顿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顿悟有偶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治学三境界中,立志是起点,坚守是过程,获得是升华,三者缺一不可,未有不经第一二境界而能至第三境界者。
考古工作者专业境界的提升,本质上是学习和实践相互推动、不断促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同境界的考古工作者在做事和治学的认知方式和互动深度上存在根本差别。第一境界的考古工作者,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实践侧重于完成任务,缺乏深层次的相互激发,容易陷入简单机械的工作模式,缺乏工作热情和事业激情。第二境界的考古工作者,学习目标明确指向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实践验证学习成果、积累学术资本,善于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系统学习攻克学术难题,再反哺于实践,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第三境界的考古工作者,则是知行合一,学习和实践呈现出高度融合的特征,学习是满足好奇心的自发力,实践是与历史对话的生命体验,在田野中发现真问题驱动理论探索,又将学术思考转化为发掘现场的洞察力,实现了学术生命与个人生命的统一。所以,考古不要光看,更要去做,要把被动地做事变成主动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尝到考古的“甜头”,才能把考古做成学问。

考古人的专业素养
考古人不光要有境界,还要有专业素养。考古工作是一项融合人文和科学的复杂工作,是文科里的“理工科”。这要求考古人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即专业知识、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和实践能力。
专业知识是基础,决定了考古人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理解考古发现、进行学术对话的共同语言和知识背景。理论方法决定了考古人提出问题、分析材料和解释现象的思维方式和高度。技术手段是延伸感官、获取信息、验证猜想的关键工具,不断拓展着考古学的边界,拓展考古人的认知范围。实践能力则是把知识、理论、技术应用于复杂现实情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把理论和技术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落脚点,确保考古工作能够科学高效开展,实现考古的社会价值。这四方面的素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体,四位一体的素养结构决定了做事和治学的境界层次。
考古人在锻炼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考古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年轻学科,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还会不断涌现,因此要对国内外学术和技术的前沿动态保持关注,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增强学术敏感度。
第二,考古是团队作业,必须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会和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有效交流,同时要具备项目管理和执行能力,从而科学高效开展考古工作。
第三,考古成果要回馈社会,要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具备公众阐释与教育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阐释考古价值,这是当今考古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我们考古工作者非常重要的职责。
(整理人:张梦宇)
陈雍作词歌曲
《考古早就不是一门学问了》
考古早就不是一门学问了。
我和你——
是过日子最好的方式,
打交道最自在的样子。
就像农民与土地,
工人与机器,
星星与月亮,
我们离不开这片遥远沉默的过去。
你——
是我一生的追求。
我与“未知”的你相爱,
我与“过程”的你厮守,
我与你一起讲述我们的“故事”。
我和你——
成为了托付终身的伴侣,
深刻持久的生命契约。
我对你——
永远的好奇与爱恋,
成为了存在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