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古新发现

天津考古新成果(五)北运河 下丰庄·考古新手上路

        下丰庄遗址位于武清区大碱厂镇下丰庄村北侧约300米处,西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天津段)北运河约1300米。因基本建设工程需要,2018年,我同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同事一道组织对这处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探明该区域存在古代墓葬、灰坑等遗迹现象,结合前期考古调查时在地表采集到的明清时期瓷片等遗物,初步判断该区域是一处明清时期的生活遗址。

下丰庄遗址Ⅲ区全景

        为深入了解这处遗址的文化面貌和价值内涵、有利于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该遗址发掘计划通过天津市文物局初审,上报到国家文物局并得到批准后,于2019年3月至4月联合武清区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单位和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对我很信任,委派我担任这处遗址发掘的现场负责人。野外发掘时节,周围麦苗碧绿,不远处北运河水流淌,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前,需要对整个工作区进行分析和规划,据前期考古调查和勘探结果,下丰庄遗址的遗迹分布较为分散,于是我将此次考古发掘划定成3个发掘区,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表示:Ⅰ、Ⅱ区为墓葬发掘区;Ⅲ区为遗址发掘区,也是下丰庄遗址的主体发掘区。然后一个区块一个区块来完成发掘。

遗迹拍摄

        通过近两个月的发掘,完成发掘面积290平方米,清理墓葬5座、灶3座、水井1座、灰坑22个、沟2条,出土了大量明清时期陶、瓷生活器皿以及少量的铜器、石器等生产工具,取得的收获大大超出预期。

出土青釉瓷碗

出土酱釉瓷碗

        Ⅰ区共清理墓葬3座,编号M1、M2、M3,水井1座,编号J1。M1、M2、M3均为土坑竖穴墓,仰身直肢葬,保存情况较差,棺木朽坏,人骨不完整,随葬品较少,仅出土了少量铜钱,年代应为清代;J1外围为圆形土圹,井圈用青砖错缝平砌,呈圆形袋状平底,西部已坍塌,并受挤压变形,井内出土遗物不多。

现场发掘    

        Ⅱ区清理墓葬1座,编号M4,也是土坑竖穴墓,保存相对较好。平面呈梯形,方向305°,墓壁竖直,底较平,墓内填疏松的灰褐色土。葬具为木棺,平面呈梯形,棺底铺草木灰。墓主为女性,骨架保存较好,头向西,面朝上,仰身直肢葬,出土了铜簪1件。M1—M4都应该是当时的平民墓。

现场清理

        Ⅲ区共布设12米×10米的探方两个,编号T1、T2。墓葬清理1座,编号M5,土坑竖穴,平面呈梯形,方向18°,墓壁竖直,底较平,葬具为木棺,平面呈梯形,中部南北向反扣一片青色板瓦。墓主为女性,骨架保存较好,头向北,面朝下,仰身直肢葬,出土铜簪1件,瓷罐1件。灰坑发掘22个,编号H1~H22,分布密集,坑口多为圆形、直壁、平底,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瓷器残片。灶清理3座,编号Z1~Z3,保存较差,灼烧痕迹明显,出土零星瓷片,在灶的外围没有发现建筑基础遗迹;灰沟2条,编号G1、G2,平面呈长条形,斜直壁,平底,出土了少量瓷片、陶片。

发掘者RTK测绘工作照

        考古发掘结束后,就开始进入到发掘资料整理阶段。与野外发掘相比,遗迹的拍照、绘图,出土遗物的分类、统计、整理、分析,撰写考古发掘报告(简报)等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更费精力。这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日用瓷器残片,整理过程中,因为“近水楼台”的便利,单位进出境审核管理处的几位老师对遗址出土的瓷器窑口、相对年代都给出了很多参考性意见,收获不小。

        总体来看,下丰庄遗址遗迹的分布相对密集,相互之间鲜有叠压打破关系,在Ⅲ区发掘见有灶、井、灰坑等生活遗迹却不见居住址,出土器物基本以生活器皿碗、罐等为主,说明遗址的存续时间不长,联系到遗址与北运河较近,明清时期北运河要经常进行疏浚,推测该遗址很有可能与当时人们为了完成某些工程而形成的临时聚集性活动场所有关。

(撰稿:文璋)

/ 小贴士 /

灰坑:是考古发掘中经常遇见的一种遗迹现象,尤其是在古代居住遗址的发掘中更为常见。因坑中常填满灰色土壤,故称。灰坑一般是当时的人们利用废弃的窖穴、水井或建筑取土后的凹坑倾倒垃圾后逐渐形成的。灰坑中的土一般较为松软、色深,包含物(出土遗物)更为丰富,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26号

津ICP备2020009454号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