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现场
穿越宝坻两千年
——宝坻区路家庄战国至明清时期遗址的发掘
路家庄遗址位于宝坻区宝平街道西南部的路家庄村原址上,因建设工程需要,2019年5~7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宝坻区文化馆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750平米,共揭露出战国至明清时期包括瓮棺葬、房址、灰坑、水井等在内的各类遗迹近200处,出土各类文物标本数百件,取得一批重要实物资料。
11号瓮棺葬(战国-汉)
清代房址(F3)
100号灰坑(明清时期)
6号水井(清代)
田野考古绘图
战国至汉代时期遗迹以埋葬儿童的瓮棺葬为主,共清理16座。墓葬均土圹、单人葬、墓向以南北向为主。瓮棺所用葬具有陶罐、陶盆、陶釜、陶瓮四种,或两件,或三件相组合套接或对接而成;瓮棺多残损,有人为毁器现象;瓮棺中人骨亦多腐朽,仅存痕迹,未发现有随葬品。
2、4、5号瓮棺葬(战国-汉)
红陶釜(战国-汉)
金元时期遗存以地层堆积为主,遗迹现象较少,出土遗物主要为陶瓮、罐,瓷碗、盘等生活器皿。
石球、石刀标本(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遗存分布最为丰富,其中灰坑数量最多,还发现有少量的房址、水井等遗迹,出土器物以生活器皿和建筑构件为主。共发掘这一时期的灰坑150余座,许多灰坑形状规整,坑口呈圆形、椭圆形或长方形,直壁、平底,人工修整痕迹较明显,可能具备储藏功能;房址均为土坯墙垒建,平面形状为方形或长方形,基本由门道、火炕、灶、烟囱、室内活动面等组成,面积不大。水井均为圆形,井壁陡直,底部平整,井内经常伴出有青花瓷碗等生活器皿。
青花瓷碗、瓷盘标本(明清时期)
瓷灯碗、器盖标本(明清时期)
铜簪、铜钱(明清时期)
骨锥、骨簪(明清时期)
2019年宝坻区路家庄遗址的发掘,共揭露出战国-汉、金元、明清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遗址年代跨度较大,文化内涵丰富,是该区域继2013年歇马台遗址发掘后又一次集中大规模的发掘,为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撰稿:刘 健)
小贴士
瓮棺葬,古代葬俗之一。古代以瓮、罐一类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我国流行于新石器时代直到汉代。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居住面下,亦有专门的儿童瓮棺葬墓地。
瓮棺葬具绝大多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器。有的器物在出土时表面还留有一层黑灰或草泥痕迹。汉代瓮棺葬多由盆形和筒形的陶质器物套接而成。有的研究者认为:婴幼儿瓮棺葬多出现在居住区,是当时人们对小孩子体贴爱护,以防止野兽对小孩子尸体伤害的体现;再或是因小孩太小,未行“成丁礼”,故不能埋进本族成年人的公共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