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古新发现

天津考古新成果(二)寻踪北洋水师旗舰

寻踪北洋水师旗舰

--2019年山东威海“定远舰”水下考古重点调查

 

        2019年8月,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邀请,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派考古部水下考古队员张瑞参加了2019年山东威海“定远舰(下称威海湾一号)”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2017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委托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正式启动了“威海湾清甲午沉舰水下考古调查研究”专项课题,开展了前期间物探扫测,探寻威海湾内甲午沉舰的水下线索。2018年6月至8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又调集国内各省多名水下考古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威海湾水下考古潜水探摸作业活动。上述工作,为启动2019年有针对性的重点调查,奠定了基础。

工作平台与潜水工作

 

        2019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馆联合组织展开了“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重点考古调查工作。

舰体残骸

        本年度重点对“威海湾一号”沉舰进行了纵向解剖,在工作区开了一条18米长,10米宽的探沟,重点探查水下有没有沉舰完整的残骸,两侧的船舷是否保存较好,有没有保留船体的迹象。

水下工作

工作中发现的装甲板是判定船舰身份的重要证据之一。这个装甲板大小为2.8米×2.6米,厚度为37厘米。如此大型的装甲板当时只有两艘战舰具备,一艘是定远舰,另一艘是镇远舰,但是镇远舰并没有沉没,而是在战后被编入日本舰队中继续使用,最后被日本报废拆解。目前,从史料记载、沉没位置、造船风格、出水文物时期和船构件等综合来看,这艘战舰都指向了定远舰。 

定远舰管路

出水炮弹引信

 

        经过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2019年度的阶段性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揭露的还只是其中一部分,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是继续扩大揭露面和考证船舰性质,确认是否有完整的底部的残骸,此项工作将留在今后继续进行。

(撰稿:张瑞)

 

小贴士

“定远舰”为清政府委托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7000吨级一等铁甲舰,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为722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定远舰于1885年入编北洋海军后列为旗舰,1894年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主动开炮迎敌,其主炮威力与超强的铁甲防护能力在海战中有着不俗的表现,一度被誉为“永不沉灭的定远舰”。后续的威海卫保卫战中,定远舰不幸被日军鱼雷艇夜间入港偷袭而中弹受损,紧急移船到刘公岛东村外抢滩搁浅,不久即因战局崩溃主动自爆以免资敌。战后定远舰被日军大肆拆卸,武器与舰材被当作战利品运去日本。其后,威海又被英国租为军港,加之后来港道疏浚、泥沙淤埋等种种因素,时至今日,湾内沉舰现状不清。

定远舰装甲水下沉态

(本文所有照片均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提供)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26号

津ICP备2020009454号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