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古新发现

我与天津水下考古

        我是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与文物保护部的张瑞, 2009年,单位委派甘才超和我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2009年全国第五期水下考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我们俩通过努力顺利完成了培训班全部课程,正式成为中国水下考古队员。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甘才超完成天津水下考古“第一跳”

         2010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启了历史资料搜集、陆上沿岸调查以及水下考古调查等工作,正式开启了天津150余公里的海岸线,3000余平方公里海域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此次水下文物普查对天津3000平方公里海域内部分区域进行文物定点和探摸,开始逐渐摸清天津市水下文物的家底,为科学制定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天津本地的水考队员,我和甘才超首当其冲的参加了此次调查。

 

     接下来,我又参加了“2011年度天津水下文物重点调查工作”项目。在天津大沽口散化锚地,一艘民国时期铁木质沉船遗址得到确认,成为天津首次水下考古的最大收获。

 

        2013年8月15日,2013年度天津水下文化遗产重点调查工作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心渔港码头顺利启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市文物局、天津市海洋局、中国海监天津总队、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来自全国的水下考古队员参加启动仪式。

         2013天津水下文化遗产重点调查工作合影

        为了开展好这次水下考古工作,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北京、山东、广东、福建、浙江等地调集了20多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支援天津,对相关海域进行调查。经过半个多月的工作,调查队综合运用“多波束”和“侧扫声呐”等海洋物探技术和人工潜水等水下调查方式,共发现、确认水下沉船3艘。经潜水探摸,确定其中两艘为沉船古遗址,另外一艘编号为“大沽口2号沉船”,疑似是战舰,沉没年代应该在1934年(登录年份)之前,船体体量大,船长约46米,船宽约7米,型深约7米,长宽比和型深接近军舰,推测极有可能为近代战舰。本次水下考古发现沉船的位置,最深处在水下28米左右,是天津海域水下考古工作开展以来难度最大的水下沉船点位。

水下考古工作的宣传和普及

        近年来,随着中国水下考古工作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陆续增加,大众对水下考古工作的认知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中国的水下公共考古工作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向普通大众开展科普传播。2012年11月3日,我在天津博物馆 “天博讲堂”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聆听水下文明的声音——我们一起下潜》的专业讲座,和大家共同分享水下考古的点滴过程。随后,在天津六纬路小学、万全道小学开展了两场水下考古专题科普讲座。2019年,我又在天津市第19中学、第35中学、第93中学和汇森中学,连续开展了四场《中日甲午战争水下历史文化遗存——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水下考古发掘纪实》的水下考古专题讲座。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张瑞在天津市第19中学做水下考古专题讲座

 

        2020年初,由我写作,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资助,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再见经远——2018中国水下考古“经远舰”调查工作纪实报告》正式面向公众上市发行。

 

民族英雄邓世昌五代外孙叶伟力先生收到书后将《再见经远》与北洋水师照片合影留念

 

        天津的水下考古工作在发展上已经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方向,作为参与者深有体会。我个人努力探索对水下公共考古最新的理念进行宣传与相关知识的公众普及工作。践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所提倡的“公众参与” “青少年教育”两大原则。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26号

津ICP备2020009454号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