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文物管理

天津“四普”进行时丨我市各区积极部署推进“四普”工作(一)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实地调查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我市各区在四普办统一指导下严格按照普查方案,组建专业队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与登记,力求摸清文物家底,守护历史记忆。

截至目前,我市各区“四普”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实地调查与数据整理,不仅复查了大量已登记文物,还新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各区“四普”工作的新进展和新发现,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①蓟州区 守好“根”与“魂”

蓟州区是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宝贵的文化遗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22处。

作为天津市“四普”试点区,蓟州区以古墓葬为试点内容,复查9处,新发现2处,为后续田野调查工作积累了“实战经验”。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蓟州区新发现西后街村北汉代墓葬、邦均镇东汉时期石人造像、三八水库纪念碑、辛东汉代墓葬群等4处不可移动文物,为后续研究蓟州区汉代墓葬形制特征及丧葬习俗、汉代造像雕刻艺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等内容提供了重要参考。

下一步,蓟州区将继续严格按照“四普”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实地调查资料采集及系统录入,开展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调查性试探工作。同时,详细梳理文物线索,建立专家咨询小组,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全面保护传承蓟州历史文脉,推动文化传承。

 

②静海区 文物普查新启航

为进一步落实天津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静海区四普办召开专题会议对四普实地调查工作开展进行再部署、再推进。

在日后的普查工作中,静海区将准确把握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新形势、新任务,强化学习、加强指导、做好统筹,形成协调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加强与区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推动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同时,将进一步调整优化普查队伍,统筹调动文化系统人员力量,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锻炼培养普查专业人员。进一步明确阶段任务目标,倒排工期,确保普查工作质量。

 

③西青区 传承、保护与发展并行

进入实地调查以来,西青区普查队专门制定了《西青“四普”第二阶段调查实施计划》,凭借着专业领域人员资源优势,由西青区文物领域专家带队初次参与普查工作的专员,“以老带新”锻炼培养新人,深入田野,运用无人机、数码相机、RTK等设备进行拍摄、测量、定位、资料登记、绘图等工作,对文物的位置、保护级别、使用及保存现状等基本信息进行核实,准确将信息录入,及时总结工作成果、复盘核对数据资料。积极开展走访调研,采访当地居民,获取与文物相关的故事和信息,听百姓口述历史,深入挖掘文物线索,力争做到全面核查,不漏一处。

西青“四普”工作开展以来,还推出了【文物保护丨西青“四普”】专题宣传栏目,以连载的方式讲“西青”文物故事、文物普查知识等。一方面介绍西青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方面通过问答的方式分享四普知识,提高社会对文物和普查工作的认知,带大家走进西青文物世界,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社会参与氛围,发布《西青区面向社会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的公告》,吸引民众参与提供文物线索,拓宽普查范围。

同时,西青区与文旅产业部门开展深入交流,介绍宣传传统民居古建,探索研究以瓦件、砖雕、柱础、门楼、影壁、烟囱等物件为题材,提取民俗文化符号、元素,为地方特色文创IP研发创作积累素材。另外,及时分享普查成果,为西青即将参展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策展工作提供设计灵感和素材,助力地方特色文化展示,提升文化内涵。

 

④河北区 摸清文物家底 守护历史记忆

现阶段河北区的外业调查主要是针对“三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文物做一轮复查。其中之一,就是民主道40号的汤玉麟旧居,它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来到汤玉麟旧居的门前,工作人员兵分两路,一路负责对建筑本体进行拍照,包括建筑四个方位的全景图、内部细节图和航拍顶视图;另一路则用测绘仪器对建筑进行打点绘制、测量本体边界和三维激光扫描等工作。参与“四普”让整支队伍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更提供了一个让文保干部们全面深入了解文物现状、与文物所属单位建立密切联系的契机。

在这次“四普”工作中,除人员的变动外,技术和设备的革新更是翻天覆地。不同以往普查工作的低精度、低效率,河北区这次主要使用了手持北斗定位数据采集终端和RTK(实时差分定位)两种设备测量点位的经纬度坐标以及高程等信息,还使用了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不接触文物本体的情况下,能够记录真实、完整的文物现状信息。更加规范的信息收集,也便于采集的数据与国土规划数据纳入“一张图”,这也意味着文物保护也不再是文保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与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一体化管理。

从“闭门保文物”到“开门用文物”,在河北区带有新生与希望的“文化院落”越来越多,意大利风情区成为新型消费场所和精品旅游线路、梁启超纪念馆改造升级、曹禺旧居推出“沉浸式演出”、东天仙戏园旧址重启演出功能、觉悟社旧址赓续红色基因……

其实不只是河北区,近年来天津市搭建多元参与平台,吸引了一批有情怀、有专业、有实力的社会机构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中来,为文物量身定制了既还原历史风貌、又有吸引力的活化利用方案。同时,这也对文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持续开展文物认定与保护、统筹做好文物的修缮和安全监管,更要不断推陈出新,让文物故事融入百姓生活,使城市文脉得到传承和发展。

 

来源: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26号

津ICP备2020009454号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