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文物管理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功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暨文物普法宣传活动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如果说博物馆代表了文物事业的高峰,那么民间的文物收藏活动则是文物事业的土壤。如何引导民间收藏规范有序,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念,避免滋生各类违法犯罪,也是文物工作者走出“象牙塔”的重要工作。

      为此,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值此“博物馆日”来临之际,特别举办了“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暨文物普法宣传活动”。

      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项常态化的重要工作,早在2015年,我中心即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全国首批7家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单位。然而此次鉴定活动与以往有所不同,为迎接今年博物馆日的新主题,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这次鉴定中特别强化了文物鉴定知识的宣传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介绍。

      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支持。原定九点正式开始的鉴定,也不得不伴随着市民的热情而提前开始。据了解最早到达的收藏者特意从河北省沧州市赶来。

      此次鉴定活动,文保中心派出了最强的专业队伍,涉及陶瓷器、玉器、金属器、杂项和书画五大门类。鉴定人员不仅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专业资质,同时承担文物出境鉴定、司法鉴定等重要鉴定审核工作,经验丰富。大家仔细评鉴着市民带来的每件藏品,并基于自己的专业、观察给予中肯的意见,鉴定过程中还耐心细致地为每位藏友答疑解惑,分享文物收藏经验。

      在鉴定中,有位藏家带来的刘奎龄“兔”题材的花鸟四条屏,他说,今年正值兔年,也希望兔年观兔,能为他的藏品带来好运,但是事与愿违,鉴定结果是印刷品。看到藏家掩饰不住的失落,鉴定人员又耐心介绍起鉴定方法,一边指导藏家在高倍放大镜下如何观察画面,一边详细说明印刷品与真实笔墨的差异,藏家对鉴定结论心悦诚服并表示通过交流探讨,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收藏水平,希望这种惠民活动长久举办下去。

      早在活动前几天,咨询电话就非常忙碌,有位藏家在电话中提到,鉴定的目的是看藏品是否可以出境,工作人员也就借此机会详细说明了国家文物进出境的相关法规、标准及流程。同时建议藏家借“博物馆日”鉴定之际,先对藏品真伪作一区分,对于确定不可出境文物,也省去了申报的繁琐流程,此举受到藏家的称赞。

      此次民间收藏公益鉴定活动,为广大藏友和市民搭建了互相交流、学习、提升的平台,在满足人民群众收藏鉴赏需求、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26号

津ICP备2020009454号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