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我市唯一一家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团体考古发掘领队资质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及受天津市文物局委托,承担我市市域范围内的地下(含水下考古)文物考古调查(含文物普查)、勘探、发掘和考古出土文物保管、修复保护、考古资料整理研究等工作。
一、历年工作概况
天津考古六十余年来,在开展以学术研究为主的主动性考古基础上,积极开展大型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工作,完成了蓟州旧石器调查、明长城资源调查、大运河文化资源调查、千像寺造像调查、蓟州张家园青铜遗址、东丽张贵庄战国墓、宝坻秦城战国遗址、武清汉代鲜于璜墓、静海东滩头汉墓,河东天妃宫遗址、大运河张湾明代沉船遗址、大运河静海明代官窑遗址等一大批重要考古项目,出土旧石器至明清各个时期重要文物及考古标本十余万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考古发现和成果,为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地域历史文化阐释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自2003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被纳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之中,结合天津考古实际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自身特点,积极探索,打开了研究与综合保护于一体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思路。中心成立至今,完成我市和国家级重要基本建设考古项目200余项,此外,还积极组织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及主动性考古调查及发掘项目.这些考古发现初步构建起天津地区十万年以来的人文史编年,为我市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和天津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批考古出土文物移交博物馆后,丰富了地方博物馆馆藏,并作为重要文物在天津博物馆、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及区县博物馆陈列展出,为展现天津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脉、增强地域文化自信、讲好天津故事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二、重点工作介绍
(一)基建考古项目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承担了津蓟、京津、京沪,蓟平、丹拉、威乌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京沪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客运专线、黄万铁路、蓟港铁路复线等铁路建设项目;承担了中石油锦-郑线、中石化LNG、中海油天津段北线等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承担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天津段)、北水南调(中线)工程、天津引滦水渠改造、蓟县杨庄水库截潜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承担了地铁四号线东南角站、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城市配套建设项目以及天津市域多项大型房地产建设项目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先后发掘了蓟县鼓楼南大街遗址、宝坻歇马台遗址、蓟县西关、小毛庄、东大井、桃花园等遗址和墓葬。此外还承担了南港工业园区填海项目等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积极配合城市建设,开展城市考古工作,
地铁四号线东南角站考古发掘工作(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
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因天津地铁4号线建设工程需要,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出明清时期城墙基础遗址1处、道路2条、沟2条,清末时期城市铁轨遗迹1处、排水设施1处,出土各类器物标本1000余件,质地有瓷器、陶器及金属类等,其中以瓷器最多,器形有碗、盘、碟、杯、盖等;陶器有陶罐、陶球、陶棋子等;金属器有铜元、铜钱、地钉等。
城墙是见证古代城市发展最重要的物证之一,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结构清晰、筑法规范,是天津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文化遗存之一。此次发掘找到了天津卫城城市的基点,为卫城的始建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证,发现的各时期遗迹现象和文化堆积是天津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
(二)抢救性清理项目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承担了北辰区张湾明代沉船、蓟县吴庄明代墓葬、蓟县大安宅水井群、蓟县下闸村辽代木井圈、多宝佛塔塔身出土文物等几十个项目的抢救性清理工作。及时避免了文物的流失和损毁,不仅丰富了天津市的文化遗产存量,同时很多项目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展现了天津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效益。
张湾明代沉船遗址抢救性发掘
遗址位于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张湾村东南,北运河河道转弯处,在2012年4月北运河清淤整治过程中发现。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根据现场散落的大量韩瓶、城砖及残损的木质船板等遗物判断(后编号为1号沉船遗址),此处应为一处明代沉船遗址。经考古勘探,在1号沉船点南侧约20米区域又发现2号、3号两处沉船遗迹,经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2年4月底上述该沉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同年6月6日田野考古工作基本结束,考古发掘面积550平米,发现明代沉船遗迹3处,出土与采集金元至明清时期铜、铁、瓷、陶、骨、木、竹、棕等不同质地文物及标本600余件。张湾明代沉船,是天津考古历史上首次科学考古发掘与发现的大运河沉船,新世纪以来,在中国黄河以北地区运河沉船进行正式考古发掘与发现的数量也寥寥可数,是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
(三)主动性调查与发掘项目
除日常基建考古及突发的抢救性工作外,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挖掘天津文化底蕴、传承历史文脉为己任,主动申报蓟州区朝阳洞旧石器洞穴遗址考古发掘国家专项、静海张官屯窑址考古调查与综合研究市财政专项等主动性调研和发掘项目。
蓟州区朝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
2019年7月至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蓟州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组队,对朝阳洞2处洞穴遗址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平米,出土包括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在内的各时期文物200余件,取得重要收获。朝阳洞遗址尤其是2号洞穴遗址,是天津考古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原生层位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该遗址的发掘也为研究东亚地区人类迁徙、活动与交流和揭示现代人类起源、扩散,恢复古人类的生存环境,探讨古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特点和适应方式提供了新材料。
(四)文物普查与专项调查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担了天津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天津市明长城资源调查、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文物资源调查以及水下文物调查等多项国家重点工作。为摸清我市文物家底以及大运河、长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工作支持。
天津市明长城资源调查
2007年4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天津市文物局启动了明长城资源调查项目。该项目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担,田野调查工作起止于2007年10月至2007年12月。共调查明长城墙体176段、关城1座、寨堡9座、敌台85座、烽火台4座、火池13座、烟灶40座、居住址40座、水窖11个、水井3口。基本掌握了天津明长城的分布情况、类型类别、保存状况等资料。经天津市测绘院量测,天津市域内明长城表面长度为40283.06米,投影长度为37004.3米。2012年11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版调查成果《天津市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五)文物保护工作
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将出土文物保护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先后实施了天妃宫遗址本体保护、天津张湾出土古船保护修复、天津出土金属文物保护修复、蓟县出土画像石保护修复、千像寺造像保护工程(实施中)以及多宝佛塔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实施中)等多个国家文物保护专项。力争以科学的手段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让文物活起来,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多宝佛塔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
2017年10月在天津蓟州多宝佛塔维修施工中于佛塔八层密檐南部的佛龛内发现铜质鎏金佛教造像一尊(九龙浴太子),经现场初步探查发现,其他密檐间的佛龛内亦有文物存在的迹象。2017年10月底至11月初对天津蓟州多宝佛塔佛龛内的文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87件(套),包括金属文物46件(套),纸质文物4件,纺织品文物14件(套),漆木器文物18件(套),石质、瓷器文物4件(套),泥塑文物1件。该批文物材质种类丰富,均由多宝塔佛龛内出土。在漫长的时间内,随着佛龛外花砖的破损以及通风孔和通风道的存在,部分佛龛被鸟窝、蜂巢、泥土等填充,致使文物受挤压而产生变形、破碎、覆盖包裹等严重病害。同时文物处于佛塔内的半开放环境,导致文物出现了腐蚀、粘连、虫蛀、颜料层脱落、颜料层龟裂、缺失等严重病害,保护修复亟待开展。为此,2018年,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天津蓟州多宝佛塔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方案,2019年该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并拨付专项保护资金。项目目前正在实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