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竹篾与宣纸在指尖起舞,
我们点亮了最诗意的中秋!
10月6日,“古法新灯·非遗焕彩”中秋宫灯制作活动在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温情启幕!参与者家庭执竹为骨、以纸作肤,用扎制、裱糊、彩绘的千年技艺,将一盏盏素胚宫灯化作流动的月光诗篇~


活动现场,老师手持竹篾演示“经纬交织”的扎制技法:
细软的竹条在指尖翻飞如蝶——
“挑一压三”:竹篾交错间,六角宫灯的雏形渐显,恍若古人以竹枝丈量天地。
“收口如荷”:顶端竹圈轻旋收束,恰似荷花含苞待放,暗合中秋“花好月圆”之意。




当宣纸覆上竹骨,
裱糊的每一步都藏着讲究——
“淋水定型”:用喷壶轻洒水雾,宣纸渐渐贴合竹篾弧度,宛如月光为灯笼披上轻纱。
“裁云剪月”:孩子们用花边剪修出波浪灯沿,说这是“给月亮镶了蕾丝裙边”。




活动尾声的“宫灯巡游”直接将浪漫值拉满!孩子们提着自制的宫灯穿梭在展厅,光影在青砖的纹路上流淌,在瓷器冰裂纹间跳跃,连古沉船都仿佛披上了月光纱衣。




月满灯暖,古法新灯映团圆;
秋夜情长,非遗雅韵寄相思。
这场活动宛如一首悠扬的中秋诗篇,在竹篾与宣纸的交织中,镌刻下团圆的温暖印记,而我们的精彩远不止于此,更多活动正带着满满的诚意与创意,穿越时光的长廊,邀您共赴一场场文化与情感的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