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多彩活动

天津文物主题游径丨京津冀文化一脉之黎明号角

黎明号角主题路线:①北京北大红楼——②陶然亭——③天津南开学校旧址——④觉悟社旧址——⑤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⑥河北省李大钊纪念馆

①北京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 29 号,始建 于 1916 年 ,建成于 1918 年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风格朴素,外观坚实、庄重,主体色彩呈红色,故名红楼,原为北京大学一院(文科)、校部、图书馆所在地。地上 4 层,地下 1 层 ,建筑面积 10000 平方米 。基本陈列“光辉伟业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 ”主题展,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围绕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早期建党人物,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光辉历史,着力展现北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地位、独特贡献、独特价值。

②陶然亭

陶然亭公园建于1925年,全园占地面积56.56公顷,其中水面面积16.15公顷,是一座集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的、突出中华“亭文化”的历史名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最早修建的现代园林,国家AAAA景区(点),国家重点公园,北京历史名园。2008年,陶然亭公园被列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有高君宇烈士墓和慈悲庵两处革命旧址。

③天津南开学校旧址

1904年10月17 日严(范孙)、王(益逊)二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继改名为“敬业中学堂”,后曾易名“私立第一中学堂”,张伯苓任校长。学生日众,校舍难容,邑绅郑菊如捐赠南开田地10亩,严范孙、王益逊、徐世昌、卢木斋、严子均诸人捐银二万六千两,1906年秋,新校舍建成,因地处南开,后更名为南开中学校。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433平方米。截至1929年,主要建筑有东楼、北楼、中楼、南楼、礼堂等。砖木或砖混结构,二层至四层不等。造型庄重雄伟,建筑手法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该校历史悠久,学风优良,1913年~1917年周恩来曾就读于此。

南开学校〔南开区南开四马路22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④觉悟社旧址

觉悟社是1919年9 月1 6日由周恩来、马骏、郭隆真、刘清扬、邓颖超等创建的爱国团体。本着“革心”、“革新”的精神,以“自觉”、“自决”为宗旨,成 为当时天津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先锋。旧址为一座由7间平房组成的三合院,青砖瓦顶,占地面积192平方米。现为天津觉悟社纪念馆,对社会开放。

觉悟社旧址 〔河北区宙纬路三戒里4号 •191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⑤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毗邻天津水上公园风景区,占地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11平方米,于1998年2月28日建成开放。

馆内基本陈列分为四大展区,即主展馆、仿建的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展区、周恩来总理专机展区和“新海门”号船舶展区。主展馆一层为“人民总理周恩来”展览,三层为“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邓颖超”展览;西花厅展区设有复原陈列和主题文物展“伟大的情怀”;周恩来总理专机展区陈列着苏联政府赠送给周恩来的伊尔—14型678号飞机;“新海门”号船舶展区陈列着1992年承担邓颖超骨灰撒放任务的“新海门”号船舶。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⑥河北省李大钊纪念馆

李大钊纪念馆座落于河北省乐亭县新城区,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96年8月18日奠基,1997年8月16日落成开馆,主要参观景点包括:李大钊生平事迹陈列展览、李大钊纪念碑林及李大钊故居。

纪念馆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8656平方米。整个建筑古朴庄重典雅,体现了李大钊同志的精神风范。李大钊生平事迹陈列展览共分三个展厅,九个专题,全面系统地展现李大钊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对中国革命做出的丰功伟绩。

李大钊纪念碑林于2004年10月29日建成,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与艺术欣赏与一体,以独特的形式展现革命先驱李大钊的高尚节操、丰功伟绩和后人缅怀敬仰之情。

李大钊故居位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始建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由李大钊的大祖父李如珍设计监造。故居建筑布局合理,古朴无华,具有明显的明清时期乐亭民居特色,是典型的穿堂套院,故居占地1010.1平方米,建筑面积434平方米。李大钊故居现为复原陈列,在故居西正房举办有“李大钊与故乡”陈列展览。

李大钊纪念馆鸟瞰图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26号

津ICP备2020009454号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