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工作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共党史人物系列(一)

今日中国,如你所愿,承接汝志,未来可期。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与奋斗。站在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共党史人物系列专栏。

“铁肩担道义,精神启后人”的李大钊、“为妇女解放奋斗一生”的向警予、“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的刘志丹……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篇章,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革命先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报国理想、真挚的为民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从“中共党史人物系列”中汲取奋斗的力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

李大钊像(来源:新华社)

李大钊,字守常,生于1889年10月29日,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卫锦绣河山。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并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他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他发表的《青春》一文,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李大钊备受鼓舞,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1922年至1924年,他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李大钊还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作出卓越贡献。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备受酷刑,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大义凛然。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在纪念馆内,李大钊的铜像威严肃穆,不时有民众过去献花并默默瞻仰。雕塑下方石台的背面,刻写着碑文: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网)


何叔衡:求知嗜学的典范

何叔衡像(来源:新华社)

何叔衡,1876年出生,湖南省宁乡县人。1902年,考中秀才,县衙请他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官吏,他激愤于衙门腐败,甘愿在家种田、教私塾,乡里人称“穷秀才”。1913年,37岁的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在此,何叔衡结识了毛泽东,两人志趣相投,结下深厚友谊。在第一师范结业后,先后在长沙楚怡学校和第一师范附小任教,同时积极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的革命活动。1918年4月,何叔衡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起组织成立了新民学会。 

1920年,他与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毛泽东与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何叔衡参与组建中共湖南支部,任支部委员。

1927年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他不顾危险,经长沙前往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坚持秘密斗争。1928年,中共六大闭幕后,何叔衡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一起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1年11月,何叔衡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毛泽东高度评价他的革命精神和工作能力,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工作中,他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经常到苏区各地调研。调研时,何叔衡会随身携带“三件宝”:布袋子、记事本和手电筒,方便做记录和走夜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24日,在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何叔衡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59岁,他用生命践行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网)


杨靖宇:血沃黑土 名秀中华

杨靖宇像(来源:新华社)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开封纺织工业学校。在学校期间,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培养教育,阅读进步书刊,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参加革命活动。

1927年4月,为配合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杨靖宇参与领导了确山农民暴动,并取得成功。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1929年春,杨靖宇调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在河南和东北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被派往南满,杨靖宇以省委代表身份被派往南满,整顿各县党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义勇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1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同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杨靖宇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打得敌人心惊胆战,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同时对杨靖宇悬赏缉捕。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濛江一带,最后,他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以无比坚强的毅力,英勇顽强地战斗着,直至弹尽粮绝,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杨靖宇这位抗日民族英雄,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气节”。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网)


向警予:妇女运动的先驱

向警予像(来源:新华社)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9月出生,湖南溆浦人。1912年,向警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两年后转入周南女校,在这里认识了蔡畅,并通过她结识了蔡和森和毛泽东。

1919年,向警予参加了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办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同年10月向警予和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成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12月,向警予和蔡和森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共同的理想信念使两人产生了爱情。1920年他们在法国蒙达尼举行了婚礼。向警予勤奋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实践,从一个激进民主主义者迅速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坚定地支持蔡和森的建党主张,积极参与建党工作。

1921年底向警予回国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妇女运动决议案》等许多重要指导文件,发表了《中国最近妇女运动》、《中国妇女宣传运动之新纪元》、《妇女运动的基础》等大量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文章,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干部,在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24年,向警予出色领导了上海闸北丝厂和南洋烟厂的大罢工。

1925年10月,向警予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后,在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和市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她主动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同年10月,向警予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党报《大江报》主笔,撰写了许多短小精悍的文章,激励了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

1928年3月20日,向警予因叛徒出卖被捕。狱中,敌人用尽伎俩,终无法动摇她的革命意志。5月1日,她昂首阔步,慷慨就义于余记里空坪刑场,时年33岁。

蔡和森闻讯后,写下《向警予同志传》,文中说:“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1939年,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向警予的一生。他说:“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如今,向警予创办的溆浦女校更名为警予学校,她当年编写的校歌,在一代代师生中传唱。

向警予故居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警予纪念馆由故居、生平事迹陈列室和纪念碑广场三部分组成的,故居院内有“故居复原陈列”和“向警予手迹展览”,展出实物40多件和她学生时代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以及从事革命活动撰写的文稿、书信30余件;生平事迹陈列室展出了向警予学生时代用过的书篮、梳妆盒、针筒、鞋刷,撰写的文稿、书信手迹;在纪念碑广场,有座高9米多的向警予塑像纪念碑,刻有蔡和森1928年7月在莫斯科撰写的《向警予同志传》全文。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网)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726号

津ICP备2020009454号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访问人数: